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4月14日,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陕西理工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谯伟,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南京大学胡大平、中山大学林近平、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及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战奎主持。
陕西理工大学校党委副书记谯伟指出,陕西理工大学高度重视马院建设,当前马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青年教师是学科未来的希望,希望借助专家智慧,助力教师突破科研瓶颈,提升学术水平。
在专家发言环节,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科研规范”为主题,强调马院教师需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史及经典文献,避免对“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的表面化理解。南京大学胡大平教授聚焦“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成长与研究路径”,他建议青年教师关注科技革命(如AI伦理)、全球马克思主义谱系等前沿议题,在跨学科融合中提升理论阐释力,同时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山大学林近平教授结合地方高校马院现状,提出“差异化科研策略”,建议加强学术规范训练,通过参与重大项目、打造特色栏目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科影响力。陕西师范大学袁祖社教授提出“有组织的科研”理念,鼓励教师“走出去、请进来”,对标一流马院,结合陕南区位优势,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形成特色研究方向,逐步缩小与高水平院校的差距。
最后,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战奎在总结中提出“四个回归”要求:一是回归学生讲教学,关注学生学情变化,提升课堂吸引力;二是回归原理阐释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深化“两个结合”的学理研究;三是回归问题讲研究,紧扣国家战略与区域现实问题,提升科研针对性;四是回归自我讲特色,立足个人优势与地域资源,培育差异化研究方向。
本次工作坊聚焦教师成长、论文选题、项目论证等核心议题,为陕西理工大学马院教师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与实操经验,有助于持续推进经典研读、学术交流与特色学科建设,助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实现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